“香九龄,能温席;融四岁,能让梨”,一个“行孝道”的故事,一个“行悌道”的故事,是《三字经》“习礼仪”的两个实例。读着读着,我那习惯性的跳跃式思维瞬间激活,令我想起了古人颜之推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颜之推,何人也?他就是“家训鼻祖”《颜氏家训》的作者。
颜之推,南北朝至隋朝时人,生于士族官僚之家,自幼好学,博览群书,是“南北两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”。他曾仕于四朝,屡经世变,但能以一介儒生,保持家业不坠,究其根本原因,是颜家一向严整缜密的门风家教使然。
颜之推自幼接受礼仪的启蒙和教诲,早早地就能自己研习《仪礼》和《左传》。他从很小的时候起,跟着两位兄长早晚侍奉双亲,冬天暖被,夏天扇凉,做事循规蹈矩,神色安详,言语平和,走路小心恭敬,就如在给父母大人请安时一样。长辈经常勉励他,关心他的喜好,鼓励他克服自己的短处,发扬自己的长处,态度都十分恳切深厚。
新华社资料图 图文无关
颜之推九岁时,他的父亲去世了,从此家道中衰,人口凋敝。慈爱的兄长抚养他长大,历尽了千辛万苦。但兄长对颜之推只有慈爱而没有威严,对他的督导不够严厉。
年少的颜之推虽然也读了《周礼》、习了礼仪,写一手辞情并茂的文章,但因为常与世俗之人交往,受到了一些不好的熏染,渐渐地轻狂放纵,信口开河,且不注重容貌的整洁庄重。
直到十八九岁时,颜之推才在长辈的提点下顿然醒悟,懂得要磨砺自己的操行。
从这时开始,他很注意言谈举止方面的自我约束,自二十岁后,大的过失就很少犯了,因为颜之推常常会在将要信口开河时,心里就警觉起来,努力加以节制。那时的他,夜晚能够觉察到白天的错误,今天也会追悔昨天的过失,但一想起小时候没有得到严格的管教,以致到了这种地步,他就追悔不已。但习惯已成自然,他感觉难以彻底改掉过去的不良习惯,时不时会陷入情感和理智的矛盾中,这样的感受常常折磨着青年颜之推。这种感受,绝不仅仅是把古书上的告诫读一读看一看就能体会得到的;这种感受,让他铭心刻骨,促使颜之推在晚年写成《颜氏家训》。他要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得,系统地整理出来,留给后世子孙,希望颜氏家族以此整顿门风,给后人以借鉴。
这段心路历程,颜之推把它写在了《颜氏家训》的序言里。
颜之推自我磨砺的成长故事,也给今天的人们一个有益的启示:
启蒙阶段,在教习孩子“孝于亲”、“能温席”,“悌于长”、“能让梨”的同时,家长也应有慈有严,严肃家风,让孩子的好习惯在严格规范下养成。试想,如果颜之推的兄长再严格严厉一些,青年时期的颜之推就不用花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在痛改积习上,就不会受那么大的折磨,不会有那么多的反复。不过话说回来,若颜之推没有那样的经历,或许,今天的我们也就读不到被誉为“篇篇药石、言言龟鉴”的“千古家训规范”《颜氏家训》了。
(原标题:颜之推痛改积习)
流程编辑:U016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