涿州大水,淹了许多出版社的库房,损失惨重。因为书籍价值判定的特殊性,大部分图书库房没有保险,这些损失就是出版商红口白牙自己咽下去。
做书的利润和营收规模都非常有限,这个时代本来也没多少人看书,而且书的价格也就那么回事儿,一本书卖上一百块就骂声一片。
另一方面,纸越来越贵,渠道成本也在涨,真是挺不容易。我有时隔行看这些出版业的朋友,觉得他们各个身怀文武艺,转个行随便干点儿什么都能出色,何必苦哈哈做出版呢。
(资料图)
然而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书的世界会烂成什么样子,有文字以来,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书,它们传承人类的智慧火种,书上印的是金光闪闪的作者,书的背后就是这些做书的人,他们其实是在替我们履行一代人的义务。
说人家苦哈哈倒也是我小人之心了,做出版的朋友们并没那么苦大仇深泪流满面,天天觉得自己是阿特拉斯或者普罗米修斯啥的,他们日常过得还算放松开心。想想也是,天天跟书在一块儿,能不开心嘛。
只不过遇上大水淹书实在是没处说理,丁丁卯卯攒的家底儿,哗啦啦都泡了水。我跟个别受灾出版社的编辑老师相熟,心想帮帮忙卖点儿泡水书,泡了水的书也不是不能看啊,那唐僧取了经往回走不也被淹了一次,石头上晾晾,里面印的照样还是普度众生的大智慧。
编辑老师解释说脏水那是真脏,指不定细菌病毒啥的都在里头,这跟唐长老经书掉水里拿出来晾干性质不大一样,卖肯定是不能卖了。
但我总还是觉得该尽点儿绵薄之力,虽然确实绵薄,但还是想尽。
今天先给大家推荐一本时代华语的好书吧,也希望大家能买本看看,花一份钱又买了知识又做了好事,何乐不为呢?
这次想推荐的书叫《别害怕冲突》,整本书的主题是在讲一件事情:如何在剑拔弩张的形势下,不妥协不硬刚,还能有效地影响甚至改变对立方的观念。
这种对立不仅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对立,在某些极端场景下:比如绑匪和警方之间,也可以用相似的套路完成一次有效沟通。
书里循序渐进地介绍了许多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沟通工具:比如如何在沟通过程中帮别人修台阶(照顾别人的面子)、如何从说服模式无缝切换学习模式(在学习模式中沟通能够最大程度激发自己的真诚)、如何通过植入对方的人设来影响沟通效果(这个有点像 PUA)、如何破冰并构建沟通的信任基础,如何明确沟通目标等等等等。
每个方法单独拿出来的战斗力都很强,比如有一招引导自省,就是当争论的对方固守己见难以沟通的时候,尝试问他「如果有某个事实或某种前提发生,能够使你对自己坚持的观念有所动摇,那这个事实或前提可能会是什么?」
这是从结论向论证过程的反推,它的背后其实是让争论的对方主动挑战自己的论证链条,帮助双方从胡搅蛮缠回到理性讨论。
比如对一个因为听说某些个例笃信某种巫术能治病的人,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:「如果我之前听到的传言全是假的,那我就可能会动摇自己的信念」。其实能说出这样一句,就代表他的信念是实证的,建立在论据的真实性上,这便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缝隙。
还有一概念叫「图书馆未读效应」,说的是人们会倾向于高估自己对某个事物的了解,就好像借了图书馆的书,没有翻开就觉得自己已经读过、都懂了。
人们的观点也时常如此,大家会对某个观点抱有强烈的信念,以至于感觉自己已然建立了密不可拆的逻辑体系。
其实只要让他详细谈论自己得到结论的过程,他的图书馆未读效应就会暴露,从而动摇他的观念。
我的同事经常会对我使用这一招,当我特别笃定地说出一个结论时,他们也不反驳,就让我自己解释一下我怎样得到的结论,我经常嘴皮子拌着蒜讲到一半就推翻了自己先前的看法。
我们的信念大部分是模糊的轮廓,当我们尝试在各种细节上勾画它时,往往会发现自己的问题。这个现象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证,你现在就可以试试。现在不许退出文章界面,闭眼想一下,我们最熟悉的 App 微信的右上角的加号里面,都有哪些功能?我想大部分人可能都一下子说不出来 —— 我们对许多我们自己以为深刻理解的信念,其实也是如此。
书里还专门有一章介绍如何识别和应对沟通双方的情绪,这一章对我们许多人都很重要。情绪在任何时候都是阻拦有效沟通的障碍,当遭遇情绪的时候,我们应该停止沟通,等待激素水平过去,而不是顺坡下驴,干他奶奶的。
如果你是一个常常需要在工作中应付谈判、争论的人,这本书将对你有立竿见影的效果。
我们再回到书的主题,作者的出发点是「如何在观念对立的情况下有效说服对方的实操指南」,其实在我看来,他给出的方法论和框架,更有价值的使用场景是复用到「如何通过在脑海中左右互搏建立自己的批判性思维」。
也就是想想自己是一个挑战自己既有信念的对手,利用书中提到的方法尝试改变自己的既往认知。通过这样的过程,不断迭代和进化自己的观念和思路。
任何信念:关于无神论、关于传统医学、关于意识形态、关于 LGBT,甚至关于梅西是不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足球运动员,都可以通过这样互博方式的自己和自己针锋相对地辩论一场。
不必担心,你大概率不会真的改变自己的观念,这个过程也不需要让任何其他人知晓。它只在你脑袋里发生,它可能需要你查阅大量资料,夯实逻辑链条,也可能需要你认真听取和理解反方的逻辑。
这样的过程能让我们始终保持思辨,保持认知上的独立和饱满,时刻审视自己的偏见,避免自己被某些大声的说话所蛊惑。
在这个口号式沟通的时代,思辨能力弥足珍贵。若一个「真理」不允许挑战的声音存在,它便极有可能是一场骗局。祝大家阅读愉快。
标签: